奇迹网页版私服

当前位置:主页 > 1.03H复古奇迹页游 > 正文

2018年度储能、电轻变私服奇迹MU动汽车、特高压等方面投资策略(25)

作者: 经典奇迹网页版 来源:www.53ART.org.cn 发布时间:2020-10-01

关键词: ┊阅读:次┊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行及环保执行力度趋严,规模较小的非品牌厂商的的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行业龙头公司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快的发展。我们预计如正泰电器、良信电器这类本土龙头企业借助于品牌、技术及渠道等资源优势,未来有望保持15%以上的增速。

4.4. 投资建议:逆周期维度,优选电网设备龙头公司

特高压有望带来短期利润陡峭上升。电网投资历来具备逆周期的特征,基于过往电网基建对电网设备相关公司的影响来看,每一波特高压建设高峰都伴随着相关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提升和股价的快速上涨。特高压主设备产品技术门槛高,市场集中度高,主要的参与企业包括国电南瑞、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特变电工和中国西电等。从订单规模测算及各家的市占率来看,这14条线路将给这些企业带来10%以上的营收弹性。考虑到特高压设备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均远高于高压和中低压电气设备,预计带来的利润弹性会更高。

配网新模式加速行业集中,增强龙头公司业务持续性。同时,电网投资正在向配电网领域倾斜,2017年度110KV以下(含110KV)电网工程投资占比已经达到57.4%, 2013-2017年间投资复合增速达到11.48%。随着新一轮电改深化,增量配网/微电网则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加速配网设备领域总包、租赁等一系列新模式的展开。传统的配网设备市场极度分散,即使是技术与资源都占据绝对领先的国网系产业单位也仅占比15.4%。新模式则提出了对除产品本身以外的电力设计、施工、投融资等一系列综合实力的要求,有望提升配网设备的集中度。

特高压建设提速及配网新模式有利于技术领先的电网设备企业,重点推荐:平高电气、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建议关注:中国西电、特变电工。电网投资向配电网倾斜尤其是城网改造及配网自动化,利好传统的配网一二次设备企业,建议关注:海兴电力和金智科技。低压电器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领先企业竞争优势将愈发显著,未来保持远高于行业整体的增速,预计在15%-20%左右;重点推荐:正泰电器和良信电器。

5

工控:供需皆有长逻辑,看好平台化公司

5.1. 供需皆有长逻辑

智能制造,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任重道远。中国工业虽然是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是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处于工业2.0、工业3.0并存阶段,大部分行业的制造企业都处在走好2.0(电气化)迈向3.0(数字化)的阶段。未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攀升及低端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业将被迫进入大规模机器换人的阶段,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短期工控领域的增速有所放缓,但长期有望进入中速成长期。在经历了2012-2015年制造业低迷影响期后,2016年三季度工控行业进入快速复苏阶段,效率为核心的设备改造加速也开始显现。但进入2018年下半年,工控行业的增速开始有所下滑。以中观指标的制造业PMI指数及制造业企业盈利情况来看,制造业持续大幅收缩,尤其是中小企业。从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表现来看,由于制造业企业利润下滑,自动化改造资金不足,18Q1以来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持续下滑,同时机器人的价格也快速下降。

短期内,工控需求将受到宏观经济和制造业收缩的影响;但长期来看,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将进入中速成长期。未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带来的以效率提升为目的的设备改造,背后的核心在于两点:1)中国制造业在升级,加工复杂程度和产品精度都在提升需求提升智能化的需求;2)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被迫以机器代人或产业升级。

5.1.1. 需求长逻辑:工控行业长期受益于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来源是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以及个人意识的增强,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正被削弱。制造业城镇员工年平均工资从 2006 年的 18,225 元增加至2017年的 64,452元,CAGR达到13.5%。同时,我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正逐年下降,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缩小,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荒问题在现有生产模式下将会长期存在。

中国制造业持续产业升级。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与欧美、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比,但是自动化与信息化在行业与区域发展参差不齐;行业整体上仍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导,产业价值链中扮演加工、组装为主的角色。未来,国际低端制造业将因用工成本上升而转移出中国,国内的低端制造业领域则出现一轮行业洗牌,制造业升级有望持续较长周期。作为国外自动化行业演进的典型象征,目前发达国家正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而当前我国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仅为68,远低于主要工业化国家。在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生产过程数控化率等关键指标我们也仍落后。目前,我国工控项目型市场中仅汽车、石化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食品、纺织等OEM市场主要行业这两项指标都不足50%,自动化潜在提升空间巨大。

5.1.2. 供给长逻辑:本土品牌纷纷崛起,加速进口替代

本土品牌纷纷崛起,产品性能逐步提升。工业自动化市场竞争充分,外资企业在技术、产品及整体解决各方面都具有先发优势。中国工业自动化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借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土厂商迅速崛起,在中国超8000亿元的工业自动化市场中站稳了一席之地,近年来本土厂商的产品性能上逐渐接近外资厂商。2016年工业自动化本土品牌市场份额达34.7%,相比2012年提升2.2个百分点;同时,大部分主要工业自动化产品市场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根据睿工业数据,2017年变频类和控制类产品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比分别为41%和51%,较2016年均提升2pcts;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比也从16%提升至20%。部分本土领先企业在国内的市占率已经提升到前列,如:汇川技术(变频器&伺服系统国内市占率均达6%)、宏发股份(继电器全球市占率14%)等。

进口持续替代有望持续推进。主流本土厂商的优势在于:1)性价比突出。性价比是OEM客户优先考虑因素,本土厂商产品品质已经获得市场认可,平均价格远低于外资厂商,性价比优势明显;2)营销网络完善,市场反应速度快。本土领先的厂商都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布局,市场反应速度领先,多数产品需要反复调试,本土厂商更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3)本土厂商可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方案。主流本土工控厂商有定制化、性价比及快速响应等方面的优势依旧存在,未来有望加速进口替代的节奏。

5.2.看好工控平台型公司

加入收藏 查看评论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